沃盟教育欢迎您!

怎样改善自闭症儿童(过度沉迷于某一物件)的不良行为?

作者:香港沃盟国际教育1929


      案例:一个朋友五岁的女儿,她自两岁开始,便出现“恋物”现象,无论干甚么都要抱着那个又残又旧的玩具熊,几乎整天不离手。不论到哪里,旧玩具熊一直是她最重要的东西,必须得把它紧紧抱在怀里。如果她发现旧玩具熊没带在身边,一定会烦躁不安、哭闹不休。不久以前,母亲以卫生为理由,将女儿的玩具熊扔到了垃圾站去,结果她哭了整整一天﹗

    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儿童恋物是心理发育过程的一个阶段,绝大多数发生在六个月大至三岁时,并在约两岁开始达到高峰期。从儿童心理学解释,那些旧对象、旧玩具便是幼儿心理安全感的依靠。幼儿依恋对象的情形因人而异,有些幼儿的恋情短,有些则持续至上小学阶段。

      但是,也有可能因突发事件、环境改变,催化幼儿焦虑的状态,如遭受外界的暴力对待、与亲人的生离死别等,这时幼儿就更需要以他熟悉的对象作伴、作依靠了。

举行“告别恋物”仪式

     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,要解决问题可以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入手。 一般在三岁引导幼儿戒掉依恋的习惯为最佳的时机,一来幼儿已有足够的独立能力,语言表达能力也日趋成熟,家长与幼儿园老师的关爱拥抱也有助舒缓幼儿不安的情绪。

      父母可以在这时候为幼儿的恋物举行“告别”的仪式,如“手巾告别式”,就是请幼儿用口述或画图方式,跟手巾真正说再见﹗一起把手巾收起来、埋起来, “切断”所有会让幼儿思念的可能性。

      另外,我们知道九成以上恋物的儿童会对小棉被、小抱枕、绒布熊、用惯的浴巾之类“上瘾”。做父母的在选购这些幼儿用品时,就要有意识地准备以其他的对象替代,让孩子无法对其中的某样东西“专情”。如果开始就准备两三张小棉被、或是一个绒布熊家庭,包括绒布熊爷爷奶奶、爸爸妈妈、叔叔婶婶、小绒布熊和它的表弟们等,让孩子交替选择,他们就不会容易对某件东西投入太多的感情。

多作“无条件的拥抱”

      父母平时应该多拥抱孩子,多拍抚孩子的背部和头顶。这种无条件的拥抱能给孩子暗示“我在你身边、我爱你、别怕,有我呢﹗失败了不要紧、你很安全! ” 等意思,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,绝不会将小棉被或玩具熊当作他的“精神守护物”。